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院孙增涛:坚持做一个真实(2)
闲暇时,孙增涛不断翻阅中医药古籍,梳理中医药发展脉络,尤其是中医药在几次重大疫情中的应用历史,也在不断思考。他说,新冠疫情促使大家对医学不断反思。中医从整体出发,重视“天人合一”,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如何共存,与微生物是一种共处的关系,中医是帮助人在自然界中如何适应、健康地生存,而非杀灭。西医借助科学的发展和手段、对疾病的认识更为细微和准确。两者应互为依重,在疾病的诊断上要清楚、要微观,治疗疾病应宏观把握,和谐统一。在孙增涛看来,中西医应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才能为利好天下更多患者。
有了这样的想法,孙增涛便带领团队研制出了治疗稳定期慢阻肺与肺纤维化的补肺颗粒、芪术合剂等中成药制剂,期待它们在帮助患者的同时,让更多人愿意了解中成药。“一个中医药方可能不是谁都能用好,但一个中成药研制出来,对于推动疾病的救治作用是非常大的。”
孙增涛教授为学生作科研指导(前排左二)
毕业后,因父母身体不太好,孙增涛想在身边照顾,便如愿被分配到了吴桥县医院。等父母身体好一些后,上进的孙增涛又考上了天津中医药大学,誉满津沽的全国名老中医董国立正是他的硕士生导师。董老创建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肺病科,他总结出治疗肺病的“八法八方”,治肝病“四方四法”尤为有名。孙增涛受到老师影响颇深,后也投身呼吸事业。
当SARS来临时,张伯礼院士说:“第一手资料必须由我们自己来收集。”危难时刻,他主动请缨,在天津“非典”定点医院——海河医院组建了一个整建制的海河医疗队,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医病区,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患者。时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的孙增涛正是这支医疗队的队长。
孙增涛教授
读博后,孙增涛拜师张伯礼院士,因为孙增涛对呼吸学科很感兴趣,张院士还将他推荐给了国医大师晁恩祥,两位恩师一起带这位小徒弟。“他们一直将中医事业视为己任,不断努力将中医药融入国家大健康战略中,可以说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医,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念及恩师,他眼中都是钦佩。
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患有哮喘,在急性加重期突然间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经过他们全力抢救,终于挽回了生命。至今小女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岁月,一直在用中药调理。她常常会在孙增涛的个人网页上发表患者感言。遇到孙增涛感冒或嗓子哑了点时,她甚至会贴心地在网上提醒:孙医生,要注意休息啊。孙增涛无意间看到了这些留言,深受感动。
这场遭遇战一开始便给了孙增涛重重一击。“我的硕士辅助导师裴鸿烈老师,身体非常健康,刚退休又被召回医疗队,却因感染SARS去世了。他是天津第一个去世的主任医师。”队员们都为此震惊不已,他们带着悲痛继续努力抗疫。最终,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天津的整个非典疫情仅持续了27天就被扑灭。二附院中医医疗队还获得了当时卫生部颁发的抗疫先进集体荣誉。
经此一役,孙增涛迅速成长,甚至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采访过程中,他说的最多的字眼是患者、救人、中医药、未来。在略显浮躁的社会中,孙增涛在坚持做一个真实纯粹的中医人,以传承、兴盛中医为己任,就如他的老师们一样。
他同时强调,疾病从来都不是由单病因形成的,而是由复合因素导致,从古至今也大致如此。中药已经运用了几千年,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是有丰富经验的。中医药一定要学会融会古今,从过去浩如烟海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并将其用在现代疾病的研究上,用中医思维、中医理论总结出现代疾病的发病规律、症候演变规律、核心病机等内容,“然后拿出我们的疗效,拿出我们的药。”中药不仅仅是汤剂、饮片,更要有现代制剂化的中成药。要鼓励中药的发展,鼓励中药领域能够发展出一些能与世界五百强药企相抗衡的中医药企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医药是我们的原创,发展好中药将会为中医的进步、更广泛的应用添上有力的羽翼,贡献中国智慧、中华文化力量。”
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为全球抗疫工作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包括“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更是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中医药再展现它古老的力量,在大众心中也越来越有分量。
文章来源:《天津中医药》 网址: http://www.tjzyyzz.cn/zonghexinwen/2022/0816/1996.html